個人身份

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一個人的人格特徵是一個特殊的心理過程,在這個過程和結果中,主體被同化或異化。 這種行為可以由心理保護的需要驅動。

這是為什麼發生?

最初,無意識的預測被這個人同化,試圖模仿和同化,這是從童年起正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社會機制。 也就是說,有意識地認同自己與另一個(或其他人)的先決條件是同化和實現模仿對象的品質。

這是如何發生的?

人格鑑定是在無意識模仿的基礎上發生的。

身份識別是一種便利的發展選擇,只承擔部分責任(理由是:“我以這種方式行事,這是正確的,因為當局對我很重要”)。 只要有一個真正的發展道路的獨立選擇(沒有提示和方向)的機會出現,一個人的身份(更確切地說是自我認同)就開始阻礙人格的發展。

許多人都試圖在他們的餘生中獨立生活 - 他們很舒適,不必思考和決定。 自我認同違背發展的情況稱為人格分離,換句話說,這是一種深刻的 內在衝突 。 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精神障礙。

個性,因為它分裂成兩個子個體,相互衝突。

意識形態時刻

有時候,一個人不是與其他人認同的,而是根據意識形態,精神或生產原則(不同宗教,政黨,參與商業企業的活動)組織的任何運動或企業。 在這種情況下,人格經歷了特殊的變形,但真正的個人被迫進入無意識狀態。 因此,識別某人的身份可能會有一些變化(例如,父母是工程師,兒子或女兒是醫生或藝術史家)。 其實,這是個人個性化的正常過程。 個性化是個性發展的標誌,最重要的是個性化並不具有狹隘的片面性。